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系列报道之三:转变思路、打赢治理攻坚战,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系列报道之三:转变思路、打赢治理攻坚战,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07
  • 访问量:

【概要描述】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大理州委州政府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强化担当压实责任,统筹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推进洱海保护治理进入新阶段。“十三五”期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32个月Ⅱ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水质目标。2020年,洱海国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为“优”。   一、彻底转变治理思路,坚决走出“五大误区”   (一)坚决走出“保护治理洱海的责任主体是大理市”的误区,举全州之力保护好洱海。云南省委、省政府成立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洱海省级湖长,省级财政从2017年起每年给予洱海保护治理6亿元资金支持。大理州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州、县一线指挥部,向流域18个乡镇(街道)派驻一线工作队,实行一线决策、一线协调、一线作战。将每月第一个星期六设立为“洱海保护日”,号召全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真正形成了“书记省长带着干、部委厅局帮着干、白州上下齐心干”的全方位推动格局。   (二)坚决走出“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误区,走一条跳出洱海、保护洱海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一是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科学编制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科学确定洱海流域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将大理市城乡开发边界面积从188平方公里调减至14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总数从105万调减到86万。加快大祥巍一体化关巍片区规划建设,推动流域内产业和人口向流域外有序转移,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发展模式。二是实施《湿地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11个地方性法规,修订《洱海保护管理条例》,构建了富有大理特色、较为系统完备的洱海保护法规体系,从严明确分级分区管控措施。   (三)坚决走出“环湖地区是重点、流域和矿山整治慢慢来”的误区,系统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从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洱海流域整体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把洱海保护治理范围从252平方公里的湖区扩大到2565平方公里的整个流域,统筹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由过去单一的“治湖”转变为综合的“治域”,对整个洱海流域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治理。“十三五”以来,综合采取各级财政投入、引入第三方参与、发行洱海保护专项债券等多种筹融资方式,累计投入洱海保护治理资金330亿元。   (四)坚决走出“救火式治理”的误区,建立健全治理长效机制。一是以规划引领洱海保护治理。以流域试点为契机,编制《云南省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工作。二是以科技支撑洱海保护治理。组建科研咨询团队,建成覆盖全流域的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构建“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网络,实现监测数据、专家意见与行政决策、工作措施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形成洱海保护治理的科技支撑体系。三是突出流域治理与管理并重。把建立健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州重大改革事项,探索建立了洱海保护治理的组织领导、工作推进、辅助决策、资金保障、监管执法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彻底转变了“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   (五)坚决走出“就洱海抓洱海保护治理”的误区,以洱海保护治理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倒逼流域高质量发展,加快流域种植和养殖业结构调整,实施绿色生态种植30万亩,奶牛存栏从10万头减少到3万头,大理市创建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抢抓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机遇,以智慧景区、特色小镇等建设为抓手,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业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大理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培植,中草药种植面积约59万亩,总产量超11.5万吨,实现总产值111亿元。加快流域内产业转移发展,关停搬迁洱海周边的3家水泥厂,积极引导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向流域外转移。 洱海沿岸生态廊道 二、科学制定有效措施,全面打响“六大攻坚战”   (一)坚决打赢环湖截污攻坚战,决不让污水进入洱海。在洱海流域建成19座污水处理厂、450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135个村落污水处理站、12.21万个化粪池、92座尾水库塘,构建了“从农户到村镇、收集到处理、尾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自2018年6月闭合运行以来,累计收集处理污水超1.9亿吨。   (二)坚决打赢生态搬迁攻坚战,决不让“人进湖退”的现象发生。制定“三线”划定方案,对绿线范围内的1806户7270人实施生态搬迁,腾退近岸土地1029亩,用于建设环湖生态廊道和湖滨缓冲带,实现了“人退湖进”的历史转变,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目前,129公里生态廊道已经全线贯通,海西46公里段已投入试运行。   (三)坚决打赢矿山整治攻坚战,决不让已关停取缔的矿山死灰复燃。彻底关停洱海流域57座非煤矿山,按照“自然修复为主、工程治理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完成生态修复,累计修复面积8491亩。将洱海流域列入一级巡查区,加大非煤矿山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矿产资源违法行为,防止流域内关停矿山死灰复燃。   (四)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决不让“大药大水大肥”的种植方式持续下去。在洱海流域全面实行“三禁四推”,削减洱海流域大蒜种植面积12.36万亩,实施绿色有机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关停搬迁禁养区内的46个规模养殖场,每年收集处理畜禽粪便超14万吨。实施末端拦截消纳及灌溉综合利用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有效阻断农业面源污染入湖。   (五)坚决打赢河道治理攻坚战,决不让劣质水体流入洱海。推行河(湖)长制,构建覆盖全流域的2480名五级河长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系统实施河道生态化治理、清水疏导等工程,持续开展无序取水、“河湖清四乱”等专项整治,累计完成河道治理344公里,全面消灭27条主要入湖河流Ⅴ类及以下水体。建成洱源县茈碧湖、海西海、三岔河“三库连通”清水直补工程,累计向洱海直补清水超2亿立方米。在流域外实施海稍水库扩建、鲁地拉置换洱海供水工程,尽量减少流域外用水。   (六)坚决打赢过度开发建设治理攻坚战,决不让洱海流域无序开发乱象重现。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洱海流域开发建设项目处置工作的意见》,全面停止洱海周边开发建设项目,重新编制洱海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出台规范餐饮客栈经营和农村建房行为的具体办法,严格控制洱海流域城乡建设行为。核心区内的客栈餐饮经营户减少了338户。2017年以来洱海流域共拆除违章建筑3329户,拆除面积42.9万平方米。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系列报道之三:转变思路、打赢治理攻坚战,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概要描述】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大理州委州政府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强化担当压实责任,统筹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推进洱海保护治理进入新阶段。“十三五”期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32个月Ⅱ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水质目标。2020年,洱海国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为“优”。

 

一、彻底转变治理思路,坚决走出“五大误区”

 

(一)坚决走出“保护治理洱海的责任主体是大理市”的误区,举全州之力保护好洱海。云南省委、省政府成立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洱海省级湖长,省级财政从2017年起每年给予洱海保护治理6亿元资金支持。大理州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州、县一线指挥部,向流域18个乡镇(街道)派驻一线工作队,实行一线决策、一线协调、一线作战。将每月第一个星期六设立为“洱海保护日”,号召全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真正形成了“书记省长带着干、部委厅局帮着干、白州上下齐心干”的全方位推动格局。

 

(二)坚决走出“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误区,走一条跳出洱海、保护洱海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一是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科学编制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科学确定洱海流域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将大理市城乡开发边界面积从188平方公里调减至14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总数从105万调减到86万。加快大祥巍一体化关巍片区规划建设,推动流域内产业和人口向流域外有序转移,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发展模式。二是实施《湿地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11个地方性法规,修订《洱海保护管理条例》,构建了富有大理特色、较为系统完备的洱海保护法规体系,从严明确分级分区管控措施。

 

(三)坚决走出“环湖地区是重点、流域和矿山整治慢慢来”的误区,系统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从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洱海流域整体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把洱海保护治理范围从252平方公里的湖区扩大到2565平方公里的整个流域,统筹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由过去单一的“治湖”转变为综合的“治域”,对整个洱海流域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治理。“十三五”以来,综合采取各级财政投入、引入第三方参与、发行洱海保护专项债券等多种筹融资方式,累计投入洱海保护治理资金330亿元。

 

(四)坚决走出“救火式治理”的误区,建立健全治理长效机制。一是以规划引领洱海保护治理。以流域试点为契机,编制《云南省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工作。二是以科技支撑洱海保护治理。组建科研咨询团队,建成覆盖全流域的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构建“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网络,实现监测数据、专家意见与行政决策、工作措施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形成洱海保护治理的科技支撑体系。三是突出流域治理与管理并重。把建立健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州重大改革事项,探索建立了洱海保护治理的组织领导、工作推进、辅助决策、资金保障、监管执法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彻底转变了“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

 

(五)坚决走出“就洱海抓洱海保护治理”的误区,以洱海保护治理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倒逼流域高质量发展,加快流域种植和养殖业结构调整,实施绿色生态种植30万亩,奶牛存栏从10万头减少到3万头,大理市创建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抢抓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机遇,以智慧景区、特色小镇等建设为抓手,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业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大理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培植,中草药种植面积约59万亩,总产量超11.5万吨,实现总产值111亿元。加快流域内产业转移发展,关停搬迁洱海周边的3家水泥厂,积极引导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向流域外转移。



洱海沿岸生态廊道

二、科学制定有效措施,全面打响“六大攻坚战”

 

(一)坚决打赢环湖截污攻坚战,决不让污水进入洱海。在洱海流域建成19座污水处理厂、450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135个村落污水处理站、12.21万个化粪池、92座尾水库塘,构建了“从农户到村镇、收集到处理、尾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自2018年6月闭合运行以来,累计收集处理污水超1.9亿吨。

 

(二)坚决打赢生态搬迁攻坚战,决不让“人进湖退”的现象发生。制定“三线”划定方案,对绿线范围内的1806户7270人实施生态搬迁,腾退近岸土地1029亩,用于建设环湖生态廊道和湖滨缓冲带,实现了“人退湖进”的历史转变,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目前,129公里生态廊道已经全线贯通,海西46公里段已投入试运行。

 

(三)坚决打赢矿山整治攻坚战,决不让已关停取缔的矿山死灰复燃。彻底关停洱海流域57座非煤矿山,按照“自然修复为主、工程治理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完成生态修复,累计修复面积8491亩。将洱海流域列入一级巡查区,加大非煤矿山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矿产资源违法行为,防止流域内关停矿山死灰复燃。

 

(四)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决不让“大药大水大肥”的种植方式持续下去。在洱海流域全面实行“三禁四推”,削减洱海流域大蒜种植面积12.36万亩,实施绿色有机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关停搬迁禁养区内的46个规模养殖场,每年收集处理畜禽粪便超14万吨。实施末端拦截消纳及灌溉综合利用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有效阻断农业面源污染入湖。

 

(五)坚决打赢河道治理攻坚战,决不让劣质水体流入洱海。推行河(湖)长制,构建覆盖全流域的2480名五级河长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系统实施河道生态化治理、清水疏导等工程,持续开展无序取水、“河湖清四乱”等专项整治,累计完成河道治理344公里,全面消灭27条主要入湖河流Ⅴ类及以下水体。建成洱源县茈碧湖、海西海、三岔河“三库连通”清水直补工程,累计向洱海直补清水超2亿立方米。在流域外实施海稍水库扩建、鲁地拉置换洱海供水工程,尽量减少流域外用水。

 

(六)坚决打赢过度开发建设治理攻坚战,决不让洱海流域无序开发乱象重现。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洱海流域开发建设项目处置工作的意见》,全面停止洱海周边开发建设项目,重新编制洱海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出台规范餐饮客栈经营和农村建房行为的具体办法,严格控制洱海流域城乡建设行为。核心区内的客栈餐饮经营户减少了338户。2017年以来洱海流域共拆除违章建筑3329户,拆除面积42.9万平方米。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07 22:54
  • 访问量:
详情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大理州委州政府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强化担当压实责任,统筹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推进洱海保护治理进入新阶段。“十三五”期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32个月Ⅱ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水质目标。2020年,洱海国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为“优”。

 

一、彻底转变治理思路,坚决走出“五大误区”

 

(一)坚决走出“保护治理洱海的责任主体是大理市”的误区,举全州之力保护好洱海。云南省委、省政府成立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洱海省级湖长,省级财政从2017年起每年给予洱海保护治理6亿元资金支持。大理州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州、县一线指挥部,向流域18个乡镇(街道)派驻一线工作队,实行一线决策、一线协调、一线作战。将每月第一个星期六设立为“洱海保护日”,号召全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真正形成了“书记省长带着干、部委厅局帮着干、白州上下齐心干”的全方位推动格局。

 

(二)坚决走出“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误区,走一条跳出洱海、保护洱海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一是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科学编制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科学确定洱海流域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将大理市城乡开发边界面积从188平方公里调减至14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总数从105万调减到86万。加快大祥巍一体化关巍片区规划建设,推动流域内产业和人口向流域外有序转移,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发展模式。二是实施《湿地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11个地方性法规,修订《洱海保护管理条例》,构建了富有大理特色、较为系统完备的洱海保护法规体系,从严明确分级分区管控措施。

 

(三)坚决走出“环湖地区是重点、流域和矿山整治慢慢来”的误区,系统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从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洱海流域整体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把洱海保护治理范围从252平方公里的湖区扩大到2565平方公里的整个流域,统筹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由过去单一的“治湖”转变为综合的“治域”,对整个洱海流域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治理。“十三五”以来,综合采取各级财政投入、引入第三方参与、发行洱海保护专项债券等多种筹融资方式,累计投入洱海保护治理资金330亿元。

 

(四)坚决走出“救火式治理”的误区,建立健全治理长效机制。一是以规划引领洱海保护治理。以流域试点为契机,编制《云南省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工作。二是以科技支撑洱海保护治理。组建科研咨询团队,建成覆盖全流域的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构建“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网络,实现监测数据、专家意见与行政决策、工作措施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形成洱海保护治理的科技支撑体系。三是突出流域治理与管理并重。把建立健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州重大改革事项,探索建立了洱海保护治理的组织领导、工作推进、辅助决策、资金保障、监管执法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彻底转变了“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

 

(五)坚决走出“就洱海抓洱海保护治理”的误区,以洱海保护治理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倒逼流域高质量发展,加快流域种植和养殖业结构调整,实施绿色生态种植30万亩,奶牛存栏从10万头减少到3万头,大理市创建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抢抓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机遇,以智慧景区、特色小镇等建设为抓手,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业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大理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培植,中草药种植面积约59万亩,总产量超11.5万吨,实现总产值111亿元。加快流域内产业转移发展,关停搬迁洱海周边的3家水泥厂,积极引导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向流域外转移。

洱海沿岸生态廊道

二、科学制定有效措施,全面打响“六大攻坚战”

 

(一)坚决打赢环湖截污攻坚战,决不让污水进入洱海。在洱海流域建成19座污水处理厂、450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135个村落污水处理站、12.21万个化粪池、92座尾水库塘,构建了“从农户到村镇、收集到处理、尾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自2018年6月闭合运行以来,累计收集处理污水超1.9亿吨。

 

(二)坚决打赢生态搬迁攻坚战,决不让“人进湖退”的现象发生。制定“三线”划定方案,对绿线范围内的1806户7270人实施生态搬迁,腾退近岸土地1029亩,用于建设环湖生态廊道和湖滨缓冲带,实现了“人退湖进”的历史转变,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目前,129公里生态廊道已经全线贯通,海西46公里段已投入试运行。

 

(三)坚决打赢矿山整治攻坚战,决不让已关停取缔的矿山死灰复燃。彻底关停洱海流域57座非煤矿山,按照“自然修复为主、工程治理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完成生态修复,累计修复面积8491亩。将洱海流域列入一级巡查区,加大非煤矿山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矿产资源违法行为,防止流域内关停矿山死灰复燃。

 

(四)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决不让“大药大水大肥”的种植方式持续下去。在洱海流域全面实行“三禁四推”,削减洱海流域大蒜种植面积12.36万亩,实施绿色有机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关停搬迁禁养区内的46个规模养殖场,每年收集处理畜禽粪便超14万吨。实施末端拦截消纳及灌溉综合利用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有效阻断农业面源污染入湖。

 

(五)坚决打赢河道治理攻坚战,决不让劣质水体流入洱海。推行河(湖)长制,构建覆盖全流域的2480名五级河长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系统实施河道生态化治理、清水疏导等工程,持续开展无序取水、“河湖清四乱”等专项整治,累计完成河道治理344公里,全面消灭27条主要入湖河流Ⅴ类及以下水体。建成洱源县茈碧湖、海西海、三岔河“三库连通”清水直补工程,累计向洱海直补清水超2亿立方米。在流域外实施海稍水库扩建、鲁地拉置换洱海供水工程,尽量减少流域外用水。

 

(六)坚决打赢过度开发建设治理攻坚战,决不让洱海流域无序开发乱象重现。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洱海流域开发建设项目处置工作的意见》,全面停止洱海周边开发建设项目,重新编制洱海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出台规范餐饮客栈经营和农村建房行为的具体办法,严格控制洱海流域城乡建设行为。核心区内的客栈餐饮经营户减少了338户。2017年以来洱海流域共拆除违章建筑3329户,拆除面积42.9万平方米。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新闻

NEWS CENTER

30
2024-08
小黑点

鹤峰农污智慧监测项目

2024年8月我司中标鹤峰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一期)EPC项目智慧监测平台及智慧监测设备采购
查看详情
30
2024-08
小黑点

黄苔治理船升级项目

内蒙古乌梁素海黄苔进行生态治理
查看详情
30
2024-08
小黑点

中机七号湿地实验区投放浮游动物

中机湿地完成清理底泥、草渣、荷花、小杂鱼、围网、水草种植等工程。
查看详情
扫码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微信

邮箱:2058469085@qq.com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徐东大街凯旋门广场B座2002室

Copyright ©  武汉市天泉慧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鄂ICP备1702946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